隨著中晚稻陸續收獲上市,我市進入中晚稻收購期。記者從市發改委(糧食和物資儲備局)獲悉,截止到目前,全市共收購糧食24.56萬噸,其中早稻18.4萬噸,中晚稻6.16萬噸。

今年以來,我市認真貫徹國家糧食收購政策,積極鞏固和提升糧食收購的“衡陽經驗”,全面落實“先檢后收,優糧優價,應收盡收”要求,實行分倉儲存、分類處置,進一步完善超標糧收儲處置機制,守住了農民“種糧賣得出”的底線和食品安全紅線。
收購前,相關職能部門指導各縣(市)區和收購企業按照“四有”要求,做好了資金、倉容、設備、人員等準備工作,確保了糧食“收得進、儲得下”及售糧農民“糧出手、錢到手”。全市先后印制數萬份“2022年糧食收購須知”海報,張貼至鄉鎮、村組和收儲企業,積極宣傳解讀糧食收購政策;繼續完善和落實“一瓶水、一餐飯、一塊毛巾”的“三個一”貼心服務,為農民提供預約收購、上門收購等服務,采取早開門、晚收秤,減少農民排隊等候時間,讓農民交上“明白糧、放心糧、舒心糧”。同時,引導售糧農民做好必要防護,盡量減少收購現場人員聚集、排長隊,確保疫情防控和糧食收購兩不誤。

為嚴守糧食質量安全底線,我市嚴格落實“先檢后收”,并根據檢測結果實行分倉儲存、分類處置,超過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由地方政府以臨儲收購形式進行收購,應收盡收。同時,進一步完善了糧食質量溯源制度,借鑒疫情防控“場所碼”和“企業賦碼”相關經驗,依托智慧糧安管理平臺探索應用“糧源碼”機制(已在衡東、常寧兩地進行試點),及時將糧食檢驗結果準確全面錄入“智慧糧安管理平臺”,全鏈條、全過程強化監管,對收儲的糧食實行購銷雙向溯源,堅決防止不合格糧食流向口糧市場和加工企業。
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,全市早稻收購工作已圓滿收官,接下來中晚稻收購將全面鋪開。我市將進一步落實落細糧食收購政策和提升服務質量,全面推廣應用“糧源碼”機制,扎實做好市場化收購、儲備糧輪換和臨儲糧收購等工作,確保糧食顆粒歸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