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以來,國內稻米市場價格總體呈現“先跌后漲再穩”趨勢,供需環境充裕。
據卓創資訊統計,截至8月29日,全國稻米均價為3786元/噸,環比上月跌幅0.31%,較年初跌幅1.02%,同比去年跌幅4.20%。截至8月29日,南方秈稻米市場均價為4002元/噸,環比上月跌幅0.47%,較年初跌幅0.57%,同比去年跌幅5.01%。
國內稻米行情概述
全國稻米價格整體呈現穩定為主,局部波動微小,具體分析如下:
7-8月份國內稻米市場整體延續平穩態勢。南方早秈稻上市,產量和質量好于預期,收儲主體、加工企業等收購積極性較高,農民短期內存在惜售心理,支撐早秈稻價格略高于往年,7月份早秈稻收購均價1.36元/斤,環比漲0.7%,同比漲5.4%。今年,南方早秈稻種植面積面積總體比上年穩中有增。(一季稻:一種一年只種植一季稻的稻作制度,主要分布在中國秦嶺、淮河以北,長江流域北部,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,南方的部分丘陵山區也有種植。單季稻主要分為單季早稻、中稻、晚稻。早秈稻:4月初種植,6-7月份收割;中秈稻:5月種植,7-8月份收割,晚秈稻:6月份種植,9-10月收割)
目前大米市場處于季節性消費淡季,下游大米走貨無明顯增量,價格弱勢運行,大部分米廠仍停機中,目前局部市場購銷穩中提升,市場依然消化庫存為主,受庫存成本支撐,稻米價格難有起伏。7月全國米廠平均開機率為18%,環比上月下滑2%,同比去年下滑1%。7月份國內氣溫升高,下游市場采購積極性不高,按需隨采隨銷,大米購銷市場較為清淡。產區米廠加工庫存為主,平均開機率不高。8月份,學校開工、下游補庫,米廠平均開工率或穩中小幅提升。2022年至今,米廠平均開機率總體不高。
國外大米市場漲跌穩不一,波動幅度不大。
當前高溫天氣對水稻生產的影響
受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影響,南方多地旱情形勢嚴峻。當前,南方中秈稻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,正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,對溫度、水分最為敏感的時期,高溫疊加干旱將導致花粉活性下降,影響結實率;部分地塊嚴重干旱,甚至出現龜裂情況,當水稻田出現龜裂情況后,最多能堅持四五天,如果后續能夠得到有效灌溉,一般水稻的生育期會推遲,也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減產。部分地區稻谷價格已出現小幅上漲跡象。
當前高溫干旱主要在南方水稻主產區域。中國氣象局監測數據指出,自今年6月份以來,長江流域降雨明顯偏少,其中7月平均降水量達141.2毫米,較常年同期偏少48.2%。截至目前,受高溫少雨天氣影響,長江流域的中旱及以上面積達126.7萬平方公里,其中特旱8.9萬平方公里,無灌溉設施、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的耕地受到影響。長江流域是我國水稻重要產區,占秋糧產量四成左右。目前南方稻區約占我國水稻播種面積的94%,其中長江流域水稻面積已占中國的65.7%。湖南、江西、湖北、安徽、四川、重慶長江流域六省市農作物受災面積已達1764萬畝。
湖南?。汉鲜∷痉N植面積居全國第1位、產量居全國第2位,水稻種業為全國第一大省,目前湖南省中稻主要處于抽穗-灌漿期,部分已出現穎花退化、抽穗受阻,結實率下降;晚稻處于分蘗期,部分出現分蘗不足。受高溫干旱影響,當前在灌區末端、丘陵崗地和“望天田”已出現開坼,部分禾苗枯萎情況。
江西?。航魇侨珖Z食主產省之一,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排全國第三。江西大部分地區出現輕到中度農業干旱,局部地區出現重度農業干旱,部分地區一季稻、晚稻因旱受災。目前正是中稻抽穗-灌漿期,晚稻分蘗關鍵期,連續高溫少雨,旱情凸顯,部分水稻出現枯萎現象,田內嚴重缺水,導致即將成熟的稻谷不能灌漿,損失嚴重,有的絕收。
山東地區稻米市場延續穩定態勢。稻谷市場供應充足,局部采購儲備糧生產。新稻生長方面,目前粳稻產區長勢普遍良好。因山東地區種植、食用粳米為主,南方秈稻價格不影響山東米價。
稻米市場走勢預測
當前餐飲消費繼續受到沖擊,加上南方天氣長期處于高溫酷暑中,市場上漲動能不足。目前稻米市場受各種因素影響需求清淡,預計后期會逐步得到改善。影響當前南方銷區大米需求的高溫天氣,預計在8月下旬后會逐步緩解。天氣轉涼,大米需求預計將會有所恢復。大中學校開學臨近,大米需求將會階段性增加,加上中秋、國慶日益臨近,由于當前米廠庫存不高,無論需求如何,節前備貨都已開始增加,利多大米市場。持續大范圍的高溫天氣,對中晚稻的生產也帶來一定影響。
一季稻大量收獲上市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,但當前國內稻米供應充足,加工企業以銷定產,庫存不高。市場心態理性,市場普遍處于新陳糧交替前消化庫存階段,新糧上市前供應較充足,預計稻米主流行情將維持穩態。
高溫干旱天氣對長江流域一些產區會造成一定影響,使水稻減產預期增強,部分南方地區稻谷價格有上漲趨勢;從全國來看,受災地區占比不大,仍有部分地區雨水偏多,全國大部分地方影響不大,因此不會造成秋糧整體減產和糧食價格大幅波動。
穩市建議
第一,積極采取人工干預緩解自然災害。面對干旱氣候,可以采取清淤、抽水、打井及尋找水源等方式,加強引水保灌溉,最大限度擴大灌溉面積。
第二,長期應當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, 加大水利灌溉工程建設投入,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,提升土地和水資源利用水平。
第三,地方政府部門應當重視天氣預報工作, 強化農業生產氣象保障服務,及時向糧食生產單位提供災害天氣預警信息,保障糧食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