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收割正收尾,上量仍有限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,全國秋糧已收獲10.46億畝,完成80.1%,其中黃淮海和西北地區玉米、大豆收獲接近尾聲,東北大豆收獲基本結束,玉米正在收獲高峰。 當前,各主產區正搶抓農時,加速推進秋糧收獲。通常而言新糧上市期是供應相對充足,價格逐步走低的時期,然而今年由于種糧成本提高,基層普遍對糧價期望較高,存在一定的惜售情緒支撐糧價,另一方面國慶前后的不利天氣,影響已收割玉米的晾曬和集運,影響企業到貨量,因此目前玉米價格仍然表現偏強,少有下跌的情況。 具體而言,東北地區新季30水玉米基層收購價格普遍在1-1.05元/斤,折干后到廠普遍在2600-2700元/噸水平,與前期上季度陳糧價格基本相當;華北地區基層玉米折干收購價格在1.35元/斤附近,企業到廠價普遍在2750-2850元/噸之間。 華北在十一前價格出現明顯回落,性價比明顯導致糧源外流較多,因此十一過后價格基本漲回之前水平。目前新糧上市高峰尚未出現,面對高價貿易企業收購普遍謹慎,不少企業在也在嘗試壓價但目前效果不佳,玉米流通明顯不暢,市場價格仍在博弈中,由于企業庫存普遍不大,因此供應端更容易占據階段性主導,但糧總是要賣的,惜售只是讓賣壓后移。 不易過分高估國際市場利多影響 近兩年,由于國內玉米供應偏緊而國際玉米價格較低,我國選擇從國際市場上進口了較多的玉米補充國內需求,兩年進口量均超過2000萬噸水平,遠高于通常年度4、5萬噸的進口量。 近期由于美國農業部下調了美國玉米單產量,外盤玉米價格表現較強,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近期貨合約周均價報每噸268美元,環比上漲2%、同比上漲27%。11月船期美國玉米進口至我國港口完稅價已經漲至接近3400元/噸,國際玉米到港價格已經遠高于國內港口玉米價格。 進口糧性價比已經大幅下降,本年度進口量可能出現明顯下滑,相應的份額需要由國內玉米填補,一定程度上利多國內玉米價格。不過我國玉米自給率在90%以上,也不能過分夸大進口受阻的影響,并且我們仍有大量陳水稻可供調控使用。 流通問題不容忽視 此處流通主要指兩方面問題,首先是產區高價及上量不足,導致的產區銷區價格階段性倒掛,糧源外流減少,糧源消化并不多,并且面對歷史性高價,貿易主體及下游需求企業都非常謹慎,不敢輕易下手,使得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一種“有價無市”的地步。 另一方面,隨著天氣轉冷、防疫壓力加重,不少城市和地區又放慢了生活節奏,玉米集貨及發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,更重要的是終端消費也勢必受到影響,動起來消費高還是坐著不動消費高,是大家都能想明白的道理。本年度消費端能否有較大的恢復性增長,才是玉米價格能否進一步走高的關鍵,因此這后一種流通問題的發展同樣值得關注。 綜合而言我們認為,短期內玉米價格仍會以博弈為主,賣糧壓力后移,目前價格仍處于歷史高位,消費方面也并非大幅改觀,當前“流通不暢”讓市場暗藏風險,隨著上量增多我們認為價格有一定回落空間。對于售糧者我們認為當前價格已經不低,收益盡早兌現較為有利,對于收購主體,我們建議在當前流通不暢的背景下,以銷定購緩建庫存較為穩妥。 |